翻译"三原则" 最早为我国翻译界所熟知的外国翻译标准是英国的泰特勒(Alexander Fraser Tytler,1747,1814)在其所著的《论翻译的原则》(Essay on the Principles of Franslation)一书中提出的著名的"三原则": 1.译文应完全复写出原作的思想; 2.译文的风格和笔调应与原文的性质.

TPG07336872.jpg

翻译三原则

最早为我国翻译界所熟知的外国翻译标准是英国的泰特勒(Alexander Fraser Tytler,17471814)在其所著的《论翻译的原则》(Essay on the Principles of Franslation)一书中提出的著名的三原则:


1.译文应完全复写出原作的思想;

2.译文的风格和笔调应与原文的性质相同;

3.译文应和原作同样流畅。


泰特勒认为好的翻译应该是:

原作的长处完全移注在另一种语文里,使得译文文字所属的国家的人能明白地领悟,强烈地感受,正像用原作的语文的人们所领悟的、所感受的一样。


泰特勒在一百多年前提出的翻译原则主要针对文艺翻译尤其是诗歌的翻译,但他的原则广义地说适用于所有的翻译,他强调的是原文读者和译文读者的反应的一致。


二、功能对等

 功能对等(Functional Equivalence)翻译标准是由美国著名翻译家尤金奈达(Eugene A.Nida)博士提出的。在此之前,奈达提出的是动态对等(DynaI/lie Equivalence),它与功能对等实质上没有多大差别。两者的重点都是在对等上。在众多的国外翻译家中,奈达的翻译理论可以说对我国的影响最大。他认为,翻译的预期目的主要必须是原文和译文在信息内容、说话方式、文体、文风、语言、文化、社会因素诸方面达到对等。奈达衡量翻译的标准是看读者的反应。他之所以提出功能对等可能受了泰特勒翻译三原则"的影响。他认为,衡量一个翻译作品必须考虑的问题,就是检查译文读者会做出什么样的反应,然后将译文读者的反应与原文读者的反应加以比较。奈达把传统的翻译评判标准的中心从原作转移到译作和译作的读者,这是翻译理论的一大进步。


不过,对某一原文的读者反应(尤其是以英语为母语的原文读者的反应)与译文读者的反应进行比较,其可操作性有多大暂且不说,要做到100%的对等是绝对不可能的。奈达的对等,只能是翻译者要达到的理想境界和努力追求的目标。

奈达提出功能对等,其重点是读者,他是从社会语言学和语言交际功能的角度出发的。他提出的译文质量的最终评判标准是:


灵活对等翻译,即改变原文形式,保留原文意思。

他提出的检验译文质量的最终标准主要涉及三个方面:

1.能让读者正确理解原文信息忠实原文;

2.易于理解;

3.形式恰当,吸引读者。


奈达的翻译标准观看来对国际商务英语的翻译具有较大的指导意义,因为不管原文属于什么文体,关键是信息(语义信息和风格信息)的对等。


三、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

 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标准由著名英国翻译家彼特纽马克(Peter Newmark)提出。他在所著的《翻译探索》(Approach to Translation)[1.收集的论文中提出该标准。


纽马克提出交际翻译与语义翻译的理论根据是语言学家布莱尔(Buler)和雅克布森(Jacobsoll)的语言三大功能:表情功能(ex-pressive function)、信息功能(informative function)和呼格功能(vocative function)。任何原作都有这三种功能。只是由于文体的不同,侧重点有所不同。如:文学作品以表情为主,非文学文体以传递信息为主。交际翻译侧重信息产生的效果,语义翻译侧重信息内容。由此看来,纽马克的交际翻译标准更适用于国际商务英语翻译。


四、意义上、功能上、效果上等值

该标准由德国翻译理论家费尔梅教授提出。他在他的论文集(1983)中写道:

最早,认为翻译必须‘正确再现原文;后来,译界谈论的是‘忠实的、‘等值的翻译。现在,则精确了:与原文相比,译文应该在‘意义上、‘功能上或‘效果上等值。

可以看出,费尔梅教授的等值与奈达的功能对等"本质上没有多大差别。总之,原文有多少值,译文中就应该有多少值的再现。


 五、翻译等值

 加拿大翻译家让德利尔教授在其著作《翻译理论与翻译教学法》一书中指出:

代码转译是确立词的一致关系;翻译是寻求信息的等值。[2]他在该书的后半部分中提到词义等值、语言等值等是代码等值的同义词,意义等值、语境等值、信息等值等是翻译等值的同义词。德利尔教授的翻译标准观对国际商务英语翻译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对国际商务英语翻译标准的制订很有参考价值。

 

国际商务英语翻译标准

给自己一次机会
去创造想要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