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

成长

成长的烦恼英语作文范文?

凹凸MAN不在青青岛千牛树 回复了问题 • 9 人关注 • 8 个回复 • 4294 次浏览 • 2018-12-18 17:31 • 来自相关话题

不要让追求个性纵容了任性

落腾腾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2536 次浏览 • 2016-04-14 08:49 • 来自相关话题

 前几天,听到国内一位小学班主任老师介绍他们班一位孩子的家庭教育。

这孩子的母亲很“新潮”,特别注重自己孩子的个性发展。孩子在学校表现也很是特别。上课的时候,按自己的喜好听课,感兴趣了就认真一些,不感兴趣了,就放在一边,本来聪明伶俐的孩子,成绩表现却忽上忽下。无论在课堂,还是在课后,和同学们相处,行为都比较自我,不太顾及其它同学的感受。

这位老师在家访时和孩子的母亲进行了交流。谁知道,这位母亲的回答,让老师无言以对。她说,他们家很注重孩子的个性培养,特别民主,也特别尊重孩子的情绪和要求。譬如孩子早晨起来洗脸涮牙,突然不想做了,我们从来不去强迫他,而是等他情绪好了,再去做这样的事情,即使马上上学迟到了,我们也不去管他。她说,现在中国的教育是一刀切,注重共性培养,都把孩子培养成了机器。这样培养的孩子,未来不会有很好的创造力和发展,也无法很好适应社会的不同生活。而国外的教育就比较重视个性发展,所以孩子在未来工作生活中就创造力比较强,而且容易成才。我所做的一切,就是要保护孩子的个性和兴趣,让他有一个快乐的童年,不要成为教育的机器。

听了这个案例,有些感慨。现在国内关于中国教育方式和体制的批评汗牛充栋。面对钱学森之问,大家都把批评的重点放在了所谓泯灭个性的教育文化上,致使一些家长在认识和实践上存在着严重误区。一些家长把个性的独特和与众不同,理解为让孩子凭秉性行事,甚至把任性当成了个性,纵容孩子恣意放纵。还有一些父母对个性认识不清,认为“倔强”、“要强”、“坦率”、“固执”的人很有个性;而“文雅”、“平和”、“斯文”、“柔弱”的人没有个性,导致我们在反思和改进教育问题时候,又走到了教育的反面。

什么是个性,什么样的个性才是真正需要发展并培养的呢?
 
所谓个性,就是一个人在思想、性格、品质、意志、情感、态度等方面不同于其他人的特质。这个特质表现在他的言语方式、行为方式和情感方式等不同的方面。每个人都有个性,每个人的个性也各有不同。正是这些千差万别的个性,组成了我们这个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和各种各样、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的人类群体,推动着历史的前进和时代的变迁。 

对于一个家庭而言,孩子是一个体,还没有形成自己完善的个性,尚未成长为一个社会的人,所以称他们为“未成年人”。伴随着他们的成长,孩子的内部世界在丰富、发展、完善,最后成长为一个独立的社会实践活动的个体,成长为一个完全的、现实的、具体的社会成员,也才具备一个较为完善的个性。事实上,个性有好坏,会影响孩子的生存发展。什么是该保留的,什么是该摒弃的,需要家长做出引导。这个过程中,父母的作用不可小视!
 
从那位老师提供的案例来看,孩子的妈妈,对孩子个性的理解和培养,存在着很大的偏颇。她把任性误解为个性,把孩子不守纪律,不讲道理,认为是孩子有个性。这样的教育不仅会使孩子陷入迷茫,更可能让孩子的成长失去方向感,甚至会做出违法犯罪的事情,大量的校园凌辱案的产生就和这不无关系。孩子分不清是与非,在学校和家中,全由着性子来,有了缺点,父母讲不得,老师说不得,稍受一点委屈,就接受不了,从而影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

优秀的父母应该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发现孩子优势的个性,发展它,培养它,绝不是把纵容任性当成培养个性。我的一个美国朋友David,曾经告诉我他培养孩子的故事。她的女儿Jenifer性格比较内向,对内心不喜欢的人或者陌生人来家做客,不是很爱搭理,比较自我。她认为那是父母的朋友,和自己没有关系。美国家庭喜欢开party。一次聚会,朋友带着孩子一起来,希望Jenifer能和自己的孩子一起玩耍。可Jenifer不喜欢这样,自顾享用自己喜欢的食物,玩具也不让其它孩子碰。David告诉女儿,这样绝不可以,要礼貌对待客人。Jenifer却辩解道,那几个是小小孩,我和他们玩不在一起。David反问她,你小的时候,爸爸是大人,不一样陪着你玩吗。Jenifer说,你陪我玩,是因为 We are family。David在肯定孩子的说法后,告诉Jenifer,所有人尤其是朋友家的孩子都要当成Family。他请Jenifer换位思考,如果你到其它朋友家,他们家的孩子也这样对你,你会什么感受?不尊重别人,未来也不会被他人尊重。如果下次你继续这样,我和你的妈妈都会很生气。从那以后,Jenifer的行为慢慢有所改变。现在在各种不同的场合,Jenifer都会表现的非常尊重别人,特别注重礼貌。David也常常会夸奖孩子的改变。

这个教育案例,在中国也比比皆是。今天之所以讲美国的,就是想告诉父母朋友,不要随意听信一些不实的宣传,不要盲目迷信所谓国外的教育,在教育的问题上,只有学习和借鉴,没有崇洋和媚外。那些单纯地认为西方教育比较个性化,孩子喜欢怎么学习,怎样发展都可以,孩子压力不大,容易成长的观念,不仅对家庭教育无益,甚至会颠覆和丢弃许多原本正确的教育方式,对孩子的发展造成伤害。殊不知,在美国,大部分高中生也在为考取常春藤名校和自己喜欢的学校进行着不懈的努力,他们的勤奋一点也不比中国学生差。那种认为轻松自在就可以获得很好成绩的父母不仅是一厢情愿,很可能要毁掉自己的孩子。

当然,国外的个性化教育中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他们注重孩子的个性发展,但不是盲目的放任,它是在尊重差异的基础上,进行良性正向的引导。譬如,在美国的学校,老师会根据孩子不同的个性与能力安排活动,鼓励孩子自己选择喜欢的游戏和活动。学校会有很多兴趣班供孩子选择,即便上了高中,也还有烹饪、插花、陶艺、缝纫类课程供在这方面有兴趣的孩子学习。再比如,美国孩子的美术教育。在儿童时期,老师不注重儿童画的内容、形式和技巧,而让孩子自由发挥、自由想象。所以美国的孩子经常画的满身、满脸都是颜料。在自家里的墙上、门上、地板上也到处都有他们的杰作。虽然这些“作品”很粗糙,但爸爸妈妈一定不会生气,更不会阻挠和禁止,而是笑嘻嘻地看着孩子表演,让他们尽情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但是,美国的父母也绝对不会允许自己的孩子在公共场所任意地乱涂乱画,因为一些基本的规矩必须遵守。



面对东西文化教育的差异,把东和西字抽掉,都是人类的智慧。孩子的个性,既是教育的结果,又是教育的条件。如何做到发展个性,而不纵容孩子的任性呢。首先父母要尊重孩子,满足孩子合理要求,不能无原则的迁就孩子,同时让孩子明白,任何满足都是有条件的。在教育中,既要针对孩子的不同特点因材施教,也需要适当的规范和平衡,实现孩子健康全面的成长。

教育,要尊重孩子的个性,但绝不是纵容孩子的任性! 查看全部


 前几天,听到国内一位小学班主任老师介绍他们班一位孩子的家庭教育。

这孩子的母亲很“新潮”,特别注重自己孩子的个性发展。孩子在学校表现也很是特别。上课的时候,按自己的喜好听课,感兴趣了就认真一些,不感兴趣了,就放在一边,本来聪明伶俐的孩子,成绩表现却忽上忽下。无论在课堂,还是在课后,和同学们相处,行为都比较自我,不太顾及其它同学的感受。

这位老师在家访时和孩子的母亲进行了交流。谁知道,这位母亲的回答,让老师无言以对。她说,他们家很注重孩子的个性培养,特别民主,也特别尊重孩子的情绪和要求。譬如孩子早晨起来洗脸涮牙,突然不想做了,我们从来不去强迫他,而是等他情绪好了,再去做这样的事情,即使马上上学迟到了,我们也不去管他。她说,现在中国的教育是一刀切,注重共性培养,都把孩子培养成了机器。这样培养的孩子,未来不会有很好的创造力和发展,也无法很好适应社会的不同生活。而国外的教育就比较重视个性发展,所以孩子在未来工作生活中就创造力比较强,而且容易成才。我所做的一切,就是要保护孩子的个性和兴趣,让他有一个快乐的童年,不要成为教育的机器。

听了这个案例,有些感慨。现在国内关于中国教育方式和体制的批评汗牛充栋。面对钱学森之问,大家都把批评的重点放在了所谓泯灭个性的教育文化上,致使一些家长在认识和实践上存在着严重误区。一些家长把个性的独特和与众不同,理解为让孩子凭秉性行事,甚至把任性当成了个性,纵容孩子恣意放纵。还有一些父母对个性认识不清,认为“倔强”、“要强”、“坦率”、“固执”的人很有个性;而“文雅”、“平和”、“斯文”、“柔弱”的人没有个性,导致我们在反思和改进教育问题时候,又走到了教育的反面。

什么是个性,什么样的个性才是真正需要发展并培养的呢?
 
所谓个性,就是一个人在思想、性格、品质、意志、情感、态度等方面不同于其他人的特质。这个特质表现在他的言语方式、行为方式和情感方式等不同的方面。每个人都有个性,每个人的个性也各有不同。正是这些千差万别的个性,组成了我们这个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和各种各样、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的人类群体,推动着历史的前进和时代的变迁。 

对于一个家庭而言,孩子是一个体,还没有形成自己完善的个性,尚未成长为一个社会的人,所以称他们为“未成年人”。伴随着他们的成长,孩子的内部世界在丰富、发展、完善,最后成长为一个独立的社会实践活动的个体,成长为一个完全的、现实的、具体的社会成员,也才具备一个较为完善的个性。事实上,个性有好坏,会影响孩子的生存发展。什么是该保留的,什么是该摒弃的,需要家长做出引导。这个过程中,父母的作用不可小视!
 
从那位老师提供的案例来看,孩子的妈妈,对孩子个性的理解和培养,存在着很大的偏颇。她把任性误解为个性,把孩子不守纪律,不讲道理,认为是孩子有个性。这样的教育不仅会使孩子陷入迷茫,更可能让孩子的成长失去方向感,甚至会做出违法犯罪的事情,大量的校园凌辱案的产生就和这不无关系。孩子分不清是与非,在学校和家中,全由着性子来,有了缺点,父母讲不得,老师说不得,稍受一点委屈,就接受不了,从而影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

优秀的父母应该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发现孩子优势的个性,发展它,培养它,绝不是把纵容任性当成培养个性。我的一个美国朋友David,曾经告诉我他培养孩子的故事。她的女儿Jenifer性格比较内向,对内心不喜欢的人或者陌生人来家做客,不是很爱搭理,比较自我。她认为那是父母的朋友,和自己没有关系。美国家庭喜欢开party。一次聚会,朋友带着孩子一起来,希望Jenifer能和自己的孩子一起玩耍。可Jenifer不喜欢这样,自顾享用自己喜欢的食物,玩具也不让其它孩子碰。David告诉女儿,这样绝不可以,要礼貌对待客人。Jenifer却辩解道,那几个是小小孩,我和他们玩不在一起。David反问她,你小的时候,爸爸是大人,不一样陪着你玩吗。Jenifer说,你陪我玩,是因为 We are family。David在肯定孩子的说法后,告诉Jenifer,所有人尤其是朋友家的孩子都要当成Family。他请Jenifer换位思考,如果你到其它朋友家,他们家的孩子也这样对你,你会什么感受?不尊重别人,未来也不会被他人尊重。如果下次你继续这样,我和你的妈妈都会很生气。从那以后,Jenifer的行为慢慢有所改变。现在在各种不同的场合,Jenifer都会表现的非常尊重别人,特别注重礼貌。David也常常会夸奖孩子的改变。

这个教育案例,在中国也比比皆是。今天之所以讲美国的,就是想告诉父母朋友,不要随意听信一些不实的宣传,不要盲目迷信所谓国外的教育,在教育的问题上,只有学习和借鉴,没有崇洋和媚外。那些单纯地认为西方教育比较个性化,孩子喜欢怎么学习,怎样发展都可以,孩子压力不大,容易成长的观念,不仅对家庭教育无益,甚至会颠覆和丢弃许多原本正确的教育方式,对孩子的发展造成伤害。殊不知,在美国,大部分高中生也在为考取常春藤名校和自己喜欢的学校进行着不懈的努力,他们的勤奋一点也不比中国学生差。那种认为轻松自在就可以获得很好成绩的父母不仅是一厢情愿,很可能要毁掉自己的孩子。

当然,国外的个性化教育中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他们注重孩子的个性发展,但不是盲目的放任,它是在尊重差异的基础上,进行良性正向的引导。譬如,在美国的学校,老师会根据孩子不同的个性与能力安排活动,鼓励孩子自己选择喜欢的游戏和活动。学校会有很多兴趣班供孩子选择,即便上了高中,也还有烹饪、插花、陶艺、缝纫类课程供在这方面有兴趣的孩子学习。再比如,美国孩子的美术教育。在儿童时期,老师不注重儿童画的内容、形式和技巧,而让孩子自由发挥、自由想象。所以美国的孩子经常画的满身、满脸都是颜料。在自家里的墙上、门上、地板上也到处都有他们的杰作。虽然这些“作品”很粗糙,但爸爸妈妈一定不会生气,更不会阻挠和禁止,而是笑嘻嘻地看着孩子表演,让他们尽情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但是,美国的父母也绝对不会允许自己的孩子在公共场所任意地乱涂乱画,因为一些基本的规矩必须遵守。



面对东西文化教育的差异,把东和西字抽掉,都是人类的智慧。孩子的个性,既是教育的结果,又是教育的条件。如何做到发展个性,而不纵容孩子的任性呢。首先父母要尊重孩子,满足孩子合理要求,不能无原则的迁就孩子,同时让孩子明白,任何满足都是有条件的。在教育中,既要针对孩子的不同特点因材施教,也需要适当的规范和平衡,实现孩子健康全面的成长。

教育,要尊重孩子的个性,但绝不是纵容孩子的任性!

什么是好的教育 好学校是成长的地方

ManCode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4366 次浏览 • 2015-07-09 09:25 • 来自相关话题

 什么是好的教育 好学校是成长的地方
 
对孩子来说,在家庭的“圈养”教育下,乡村的孩子并不熟悉乡村,“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成为现实;在社会的“成功学”影响下,乡村的孩子并不认可乡村,“勤奋好学,积极逃离”成为很多孩子学习的动力。

对教师来说,除了所服务的学校暂居乡镇之外,他们中的很多人与村落社会渐行渐远。家住城镇,候鸟迁徙式的日常生活方式使大多数农村教师从骨子里不再亲近乡村,也很难有机会真正理解乡村。

对教育来说,乡村教育更迫切地追求分数,更容易急功近利,更喜欢自以为是地追逐“城市化”。乡村教育,已经越来越远离乡村,远离土地。

作为一所乡村小学,学校一直希望孩子们能够像田野里的庄稼一样自然生长。有幸的是,在当地政府和市农科院的大力扶持下,我们在校内建设了一块两千余平方米的综合实践园地,命名为“望星园综合实践基地”。整个基地划分为“种植实践区”、“养殖体验区”和“科技环保教育”三大主题区域和六大实践主题。

孩子们在自然中学习。

园内,种植了小学课本中出现的许多植物,如梨树、桔树、枇杷树、桑树、松树、小番茄、黄瓜、牛角椒等。学生不再仅是望文生义,而是能够真实地了解、近距离观察,在轻松快乐中将这些知识印于脑海之中。望星园,由此成为学生最生动、最自然的“第二课堂”。

孩子们在动手中感悟

。“你听来的会很快忘掉,你看见的就能记住,你做了的就能学会。”我们根据不同的季节,组织不同年龄的学生走进园地,种植一些瓜果蔬菜,引导学生在劳动的过程中探索植物的生长过程。例如,在“春天的脚步”系列活动中,我们引导学生参与刨地,尝试种植,每天走进园地看一看,记录它们的生长情况。学生们分工合作,亲身观察。他们种植了水稻,丰收时“隆隆”的机器声,让他们异常地兴奋;闻着食堂那米饭的香味,学生自然对“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有了更加切身的体会。

孩子们在实践中升华。

我们不仅仅开展浅层次的种植实践活动,还力争将实践活动科研化。比如,在四年级开展的“色光对蔬菜生长影响的研究”中,孩子们探究了红光对番茄生长的影响,紫光对茄子生长的影响。五年级学生通过对油菜花、小麦的持续观察和小气象站气温的记录,结合数学折线统计图,研究气温对油菜花生长的影响。六年级学生在相关教师和技术人员的指导下,根据《科学》课程上的相关知识体系,在园内开辟了污水处理系统,让望星园的水系循环利用,对生物处理与水净化的这一方面的知识进行了解和应用。

什么是好的教育?什么是好的学校?作为一名乡村小学的新手校长,我不敢妄言。但是,我们会像尝试开垦望星园一样,在广大乡村,在偏远地方,坚持教育常识,坚守自然教育,带孩子们走进最自然、最真实的世界。


 
什么是好的教育
 
1.教育就是生活。
生活贵在有滋有味,枯燥的教育,不是最好的教育,更不是学生想要的理想生活。教育不仅仅要面向未来,为学生将来工作和生活做准备;更重要的是,要面向当下。要教授学生学会快乐、健康、向上的积极生活方式。
 
2.教育同时是一种特殊的生活。
教育不应该是枯燥的“满堂灌”,也不应该是“两耳不闻窗外事”;要从火热的生活中汲取营养,要融入火热的时代潮流之中。
 
3.教育生活应该是幸福的。
幸福使人心情愉悦,使学习生活更加轻松,在寓教于乐中学到知识。
 
4.教育生活应该是幸福而完整的。
时下的教育,往往只重视成绩,只重视考分,而对学生的全面发展,甚至不是那么重视。
 
总结:什么是好的教育 
 
一个好的教育首先应该帮助人全面发展,达到身心的统一,让人成为完整的自己,这才是教育的最高境界。
 
好的教育,应该让孩子全面发展。一个对社会有承担、有责任、有爱心、有道德、有素质的公民,比一个高分低能的“好学生”对社会更有用处,更有示范作用。
 
好的教育,应该为社会进步服务,为社会发展贡献智慧,为社会文明贡献力量。
 
好的教育,人人向往。行动起来吧:每个人都应该为建立好的教育体制献计出力,为培养更多高素质、有文化、合格的公民,做出应有贡献;好让学生走向社会后,有一种担当。 查看全部


 什么是好的教育 好学校是成长的地方
 
对孩子来说,在家庭的“圈养”教育下,乡村的孩子并不熟悉乡村,“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成为现实;在社会的“成功学”影响下,乡村的孩子并不认可乡村,“勤奋好学,积极逃离”成为很多孩子学习的动力。

对教师来说,除了所服务的学校暂居乡镇之外,他们中的很多人与村落社会渐行渐远。家住城镇,候鸟迁徙式的日常生活方式使大多数农村教师从骨子里不再亲近乡村,也很难有机会真正理解乡村。

对教育来说,乡村教育更迫切地追求分数,更容易急功近利,更喜欢自以为是地追逐“城市化”。乡村教育,已经越来越远离乡村,远离土地。

作为一所乡村小学,学校一直希望孩子们能够像田野里的庄稼一样自然生长。有幸的是,在当地政府和市农科院的大力扶持下,我们在校内建设了一块两千余平方米的综合实践园地,命名为“望星园综合实践基地”。整个基地划分为“种植实践区”、“养殖体验区”和“科技环保教育”三大主题区域和六大实践主题。

孩子们在自然中学习。

园内,种植了小学课本中出现的许多植物,如梨树、桔树、枇杷树、桑树、松树、小番茄、黄瓜、牛角椒等。学生不再仅是望文生义,而是能够真实地了解、近距离观察,在轻松快乐中将这些知识印于脑海之中。望星园,由此成为学生最生动、最自然的“第二课堂”。

孩子们在动手中感悟

。“你听来的会很快忘掉,你看见的就能记住,你做了的就能学会。”我们根据不同的季节,组织不同年龄的学生走进园地,种植一些瓜果蔬菜,引导学生在劳动的过程中探索植物的生长过程。例如,在“春天的脚步”系列活动中,我们引导学生参与刨地,尝试种植,每天走进园地看一看,记录它们的生长情况。学生们分工合作,亲身观察。他们种植了水稻,丰收时“隆隆”的机器声,让他们异常地兴奋;闻着食堂那米饭的香味,学生自然对“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有了更加切身的体会。

孩子们在实践中升华。

我们不仅仅开展浅层次的种植实践活动,还力争将实践活动科研化。比如,在四年级开展的“色光对蔬菜生长影响的研究”中,孩子们探究了红光对番茄生长的影响,紫光对茄子生长的影响。五年级学生通过对油菜花、小麦的持续观察和小气象站气温的记录,结合数学折线统计图,研究气温对油菜花生长的影响。六年级学生在相关教师和技术人员的指导下,根据《科学》课程上的相关知识体系,在园内开辟了污水处理系统,让望星园的水系循环利用,对生物处理与水净化的这一方面的知识进行了解和应用。

什么是好的教育?什么是好的学校?作为一名乡村小学的新手校长,我不敢妄言。但是,我们会像尝试开垦望星园一样,在广大乡村,在偏远地方,坚持教育常识,坚守自然教育,带孩子们走进最自然、最真实的世界。


 
什么是好的教育
 
1.教育就是生活。
生活贵在有滋有味,枯燥的教育,不是最好的教育,更不是学生想要的理想生活。教育不仅仅要面向未来,为学生将来工作和生活做准备;更重要的是,要面向当下。要教授学生学会快乐、健康、向上的积极生活方式。
 
2.教育同时是一种特殊的生活。
教育不应该是枯燥的“满堂灌”,也不应该是“两耳不闻窗外事”;要从火热的生活中汲取营养,要融入火热的时代潮流之中。
 
3.教育生活应该是幸福的。
幸福使人心情愉悦,使学习生活更加轻松,在寓教于乐中学到知识。
 
4.教育生活应该是幸福而完整的。
时下的教育,往往只重视成绩,只重视考分,而对学生的全面发展,甚至不是那么重视。
 
总结:什么是好的教育 
 
一个好的教育首先应该帮助人全面发展,达到身心的统一,让人成为完整的自己,这才是教育的最高境界。
 
好的教育,应该让孩子全面发展。一个对社会有承担、有责任、有爱心、有道德、有素质的公民,比一个高分低能的“好学生”对社会更有用处,更有示范作用。
 
好的教育,应该为社会进步服务,为社会发展贡献智慧,为社会文明贡献力量。
 
好的教育,人人向往。行动起来吧:每个人都应该为建立好的教育体制献计出力,为培养更多高素质、有文化、合格的公民,做出应有贡献;好让学生走向社会后,有一种担当。

学习成长道路上过度关爱,其实也是害

ManCode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2486 次浏览 • 2015-07-08 17:30 • 来自相关话题

 
学习成长道路上过度关爱,其实也是害
 听说在日本发生了这样一件千真万确的事:
 

有人为了装修家里,拆开了墙壁;日式住宅的墙壁通常是中间架了木板后,两边批上泥土,其实里面是空的。

他拆墙壁的时候,发现一只壁虎被困在那里一根从外面钉进来口钉子钉住了那只壁虎的尾巴。那人见状,既觉可怜又感好奇,他仔细看看那根钉子,天啊!那根钉子是十年前盖那房子的时候钉的。到底怎么回事?那只壁虎竟然困在墙壁里活了整整十年!黑暗中的墙壁里的十年,真不简单。

不对呀?他继而寻思,尾巴被钉住了,一个步子也跨不出的这只壁虎,到底靠什么撑过了这十年?他于是暂时停止了装修工程。它到底吃什么?他要探究个究竟。过了不久,不知从哪里钻出来一只壁虎,嘴里含着食物……啊!他一时愣住了,这是什么样的情啊?为了被钉住尾巴而不能走动的壁虎,另一只壁虎竟然在十年的岁月里一直不停地衔取食物喂它。


其实当壁虎遇到敌人攻击时,它自己完全可以通过肌肉剧烈收缩,使尾巴断落来逃命的。而且壁虎身体里有一种激素,这种激素能让尾巴再生长出来。如果没有那只壁虎的喂养,这只壁虎是不是完全可以通过“自割”的方式逃脱出来从而避免十年被钉在墙壁上被困在黑暗的夹板里的命运了呢?过度关爱,其实也是害!

看到这个故事,不由得让我想起自己的亲身经历:我曾经教过的一个学生,姑且叫他“小凯”吧。我是从一年级开始教他的,小凯的爸爸长期在外打工,妈妈是文盲,大字都不认识一个,没有工作,是个家庭主妇。小凯有2个姐姐,一个读高中,一个读初中,都在学校寄宿,家里就仅有他跟他妈妈。

刚入学一个月,我就发现他的学习跟不上,单元测试,班级的均分98分的话,他最多拿80分。于是跟每天来接送他的妈妈沟通,考虑到他妈妈是个文盲,我就建议她帮孩子在周六日请个家教或者到外面的补习机构辅导下。她妈妈说小凯的爸爸一个人做工养五张嘴巴已经非常吃力了,如果不是因为小凯上下学路途遥远要接送,她也要去打工,家里再也没有多余的钱来请家教或者让孩子去外面辅导的了。

看到孩子这个学习状况,听到他家这个情况,我就跟孩子的妈妈说,如果我没有其它事情冲突,每天放学让孩子留下来我来辅导。他妈妈听了当然非常开心了。

于是,只要我不用去开会或者不用到校外听课学习,在我的办公室里总会看到小凯瘦小的身影。他的生字词听写不过关,我帮他重听;他的家庭作业不过关,我来辅导;他课文朗读不过关,我来帮他指正读音;他的诗歌默写不过关,我来帮他重默……就这样,从一年级到三年级,整整三年时间,他的学习成绩跟班级的平均水平相差不大了。可是为此,他每天都要比其他同学晚回家,我也总比其他老师晚放学。我以为我的无私付出、无偿关爱小凯会心存感激的。

直到他们三年级的最后一个学期,由于我工作上的调整,学校安排我教别的年级,于是就在他们开散学典礼的那天,我去到班里跟他们道别。当我说出这个消息后,其他孩子都表现出非常不舍或难过,除了小凯。小凯可是一听到这个消息立马跳起来高呼“yech!终于解放咯!”由于他的表现是跟其他孩子截然不同,由于他的呼喊声特别大,更是由于知道小凯内心的真实想法——小凯对于老师的无私付出、无偿关爱感受如同牢狱般后所受的打击特别大,所以至今记忆犹新。

当时好几天我都在想这件事——他是多么想我不教他啊!为什么会这样?我做错了吗?错在哪里?细细想来,这三年来,小凯的语文学习成绩是提高了很多,但是他的付出也真不少:首先,每天他总比其他同学要晚回家,几乎天天被老师留下来,因此有些小朋友甚至还称呼他为“留堂专业户”了。可以想象他的小小心灵要承受多大的压力和遭到多大的伤害。其次,为了补习语文,小凯喜爱的画画也没有时间去学了,因为时间上的冲突,只能把时间留来补习语文。第三,七八岁的小孩子正是爱玩爱跳的时候,别的小朋友放学了,在家长还没有来接送的时候在学校里玩得不亦乐乎,而他呢,却仅能呆在老师的办公室里补课。假如没有老师对他这种方式的“爱”,也许小凯会跟其他同学的学习有一定的距离,但他的童年肯定会开心些。对于成绩,也许他自己会通过自己的努力自己年纪增长学习能力提高了学习成绩上去了,谁知道会没有这个可能呢!但起码不会导致小凯在我所任教他的三年学习生活如在牢狱般。

假如当初我不那么关注他的学习成绩,不是采取每天放学补课这个方式来帮他提高(后来他已经发展到非常依赖我,作业要等到去我办公室才做的地步了),而是通过别的方式,比如教他一些适合他自己的学习方法;比如用一颗宽容的心等待他的成长等待他的进步;比如让他喜欢的同学来帮助他;比如教他妈妈怎样在家里辅导他;比如采取分工的方法,有代表性的、有难度的问题才留堂我来帮他补课,其他交给同学帮他补补,尽量减少留堂的时间……这样他会不会好受些呢?

对于学生关爱的方式、关爱的频率、关爱的点这些都是学问都值得我去深思。

赠人玫瑰,也要看别人喜不喜欢。别人不喜欢你硬塞给人家,那就成为别人手中多余的扎手的东西了。

过度关爱,其实也是害!——这就是我从小凯这个个案上学到的宝贵经验。 查看全部


 
学习成长道路上过度关爱,其实也是害
 听说在日本发生了这样一件千真万确的事:
 


有人为了装修家里,拆开了墙壁;日式住宅的墙壁通常是中间架了木板后,两边批上泥土,其实里面是空的。

他拆墙壁的时候,发现一只壁虎被困在那里一根从外面钉进来口钉子钉住了那只壁虎的尾巴。那人见状,既觉可怜又感好奇,他仔细看看那根钉子,天啊!那根钉子是十年前盖那房子的时候钉的。到底怎么回事?那只壁虎竟然困在墙壁里活了整整十年!黑暗中的墙壁里的十年,真不简单。

不对呀?他继而寻思,尾巴被钉住了,一个步子也跨不出的这只壁虎,到底靠什么撑过了这十年?他于是暂时停止了装修工程。它到底吃什么?他要探究个究竟。过了不久,不知从哪里钻出来一只壁虎,嘴里含着食物……啊!他一时愣住了,这是什么样的情啊?为了被钉住尾巴而不能走动的壁虎,另一只壁虎竟然在十年的岁月里一直不停地衔取食物喂它。



其实当壁虎遇到敌人攻击时,它自己完全可以通过肌肉剧烈收缩,使尾巴断落来逃命的。而且壁虎身体里有一种激素,这种激素能让尾巴再生长出来。如果没有那只壁虎的喂养,这只壁虎是不是完全可以通过“自割”的方式逃脱出来从而避免十年被钉在墙壁上被困在黑暗的夹板里的命运了呢?过度关爱,其实也是害!

看到这个故事,不由得让我想起自己的亲身经历:我曾经教过的一个学生,姑且叫他“小凯”吧。我是从一年级开始教他的,小凯的爸爸长期在外打工,妈妈是文盲,大字都不认识一个,没有工作,是个家庭主妇。小凯有2个姐姐,一个读高中,一个读初中,都在学校寄宿,家里就仅有他跟他妈妈。

刚入学一个月,我就发现他的学习跟不上,单元测试,班级的均分98分的话,他最多拿80分。于是跟每天来接送他的妈妈沟通,考虑到他妈妈是个文盲,我就建议她帮孩子在周六日请个家教或者到外面的补习机构辅导下。她妈妈说小凯的爸爸一个人做工养五张嘴巴已经非常吃力了,如果不是因为小凯上下学路途遥远要接送,她也要去打工,家里再也没有多余的钱来请家教或者让孩子去外面辅导的了。

看到孩子这个学习状况,听到他家这个情况,我就跟孩子的妈妈说,如果我没有其它事情冲突,每天放学让孩子留下来我来辅导。他妈妈听了当然非常开心了。

于是,只要我不用去开会或者不用到校外听课学习,在我的办公室里总会看到小凯瘦小的身影。他的生字词听写不过关,我帮他重听;他的家庭作业不过关,我来辅导;他课文朗读不过关,我来帮他指正读音;他的诗歌默写不过关,我来帮他重默……就这样,从一年级到三年级,整整三年时间,他的学习成绩跟班级的平均水平相差不大了。可是为此,他每天都要比其他同学晚回家,我也总比其他老师晚放学。我以为我的无私付出、无偿关爱小凯会心存感激的。

直到他们三年级的最后一个学期,由于我工作上的调整,学校安排我教别的年级,于是就在他们开散学典礼的那天,我去到班里跟他们道别。当我说出这个消息后,其他孩子都表现出非常不舍或难过,除了小凯。小凯可是一听到这个消息立马跳起来高呼“yech!终于解放咯!”由于他的表现是跟其他孩子截然不同,由于他的呼喊声特别大,更是由于知道小凯内心的真实想法——小凯对于老师的无私付出、无偿关爱感受如同牢狱般后所受的打击特别大,所以至今记忆犹新。

当时好几天我都在想这件事——他是多么想我不教他啊!为什么会这样?我做错了吗?错在哪里?细细想来,这三年来,小凯的语文学习成绩是提高了很多,但是他的付出也真不少:首先,每天他总比其他同学要晚回家,几乎天天被老师留下来,因此有些小朋友甚至还称呼他为“留堂专业户”了。可以想象他的小小心灵要承受多大的压力和遭到多大的伤害。其次,为了补习语文,小凯喜爱的画画也没有时间去学了,因为时间上的冲突,只能把时间留来补习语文。第三,七八岁的小孩子正是爱玩爱跳的时候,别的小朋友放学了,在家长还没有来接送的时候在学校里玩得不亦乐乎,而他呢,却仅能呆在老师的办公室里补课。假如没有老师对他这种方式的“爱”,也许小凯会跟其他同学的学习有一定的距离,但他的童年肯定会开心些。对于成绩,也许他自己会通过自己的努力自己年纪增长学习能力提高了学习成绩上去了,谁知道会没有这个可能呢!但起码不会导致小凯在我所任教他的三年学习生活如在牢狱般。

假如当初我不那么关注他的学习成绩,不是采取每天放学补课这个方式来帮他提高(后来他已经发展到非常依赖我,作业要等到去我办公室才做的地步了),而是通过别的方式,比如教他一些适合他自己的学习方法;比如用一颗宽容的心等待他的成长等待他的进步;比如让他喜欢的同学来帮助他;比如教他妈妈怎样在家里辅导他;比如采取分工的方法,有代表性的、有难度的问题才留堂我来帮他补课,其他交给同学帮他补补,尽量减少留堂的时间……这样他会不会好受些呢?

对于学生关爱的方式、关爱的频率、关爱的点这些都是学问都值得我去深思。

赠人玫瑰,也要看别人喜不喜欢。别人不喜欢你硬塞给人家,那就成为别人手中多余的扎手的东西了。

过度关爱,其实也是害!——这就是我从小凯这个个案上学到的宝贵经验。

成长的烦恼英语作文范文?

回复

凹凸MAN不在青青岛千牛树 回复了问题 • 9 人关注 • 8 个回复 • 4294 次浏览 • 2018-12-18 17:31 • 来自相关话题

不要让追求个性纵容了任性

落腾腾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2536 次浏览 • 2016-04-14 08:49 • 来自相关话题

 前几天,听到国内一位小学班主任老师介绍他们班一位孩子的家庭教育。

这孩子的母亲很“新潮”,特别注重自己孩子的个性发展。孩子在学校表现也很是特别。上课的时候,按自己的喜好听课,感兴趣了就认真一些,不感兴趣了,就放在一边,本来聪明伶俐的孩子,成绩表现却忽上忽下。无论在课堂,还是在课后,和同学们相处,行为都比较自我,不太顾及其它同学的感受。

这位老师在家访时和孩子的母亲进行了交流。谁知道,这位母亲的回答,让老师无言以对。她说,他们家很注重孩子的个性培养,特别民主,也特别尊重孩子的情绪和要求。譬如孩子早晨起来洗脸涮牙,突然不想做了,我们从来不去强迫他,而是等他情绪好了,再去做这样的事情,即使马上上学迟到了,我们也不去管他。她说,现在中国的教育是一刀切,注重共性培养,都把孩子培养成了机器。这样培养的孩子,未来不会有很好的创造力和发展,也无法很好适应社会的不同生活。而国外的教育就比较重视个性发展,所以孩子在未来工作生活中就创造力比较强,而且容易成才。我所做的一切,就是要保护孩子的个性和兴趣,让他有一个快乐的童年,不要成为教育的机器。

听了这个案例,有些感慨。现在国内关于中国教育方式和体制的批评汗牛充栋。面对钱学森之问,大家都把批评的重点放在了所谓泯灭个性的教育文化上,致使一些家长在认识和实践上存在着严重误区。一些家长把个性的独特和与众不同,理解为让孩子凭秉性行事,甚至把任性当成了个性,纵容孩子恣意放纵。还有一些父母对个性认识不清,认为“倔强”、“要强”、“坦率”、“固执”的人很有个性;而“文雅”、“平和”、“斯文”、“柔弱”的人没有个性,导致我们在反思和改进教育问题时候,又走到了教育的反面。

什么是个性,什么样的个性才是真正需要发展并培养的呢?
 
所谓个性,就是一个人在思想、性格、品质、意志、情感、态度等方面不同于其他人的特质。这个特质表现在他的言语方式、行为方式和情感方式等不同的方面。每个人都有个性,每个人的个性也各有不同。正是这些千差万别的个性,组成了我们这个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和各种各样、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的人类群体,推动着历史的前进和时代的变迁。 

对于一个家庭而言,孩子是一个体,还没有形成自己完善的个性,尚未成长为一个社会的人,所以称他们为“未成年人”。伴随着他们的成长,孩子的内部世界在丰富、发展、完善,最后成长为一个独立的社会实践活动的个体,成长为一个完全的、现实的、具体的社会成员,也才具备一个较为完善的个性。事实上,个性有好坏,会影响孩子的生存发展。什么是该保留的,什么是该摒弃的,需要家长做出引导。这个过程中,父母的作用不可小视!
 
从那位老师提供的案例来看,孩子的妈妈,对孩子个性的理解和培养,存在着很大的偏颇。她把任性误解为个性,把孩子不守纪律,不讲道理,认为是孩子有个性。这样的教育不仅会使孩子陷入迷茫,更可能让孩子的成长失去方向感,甚至会做出违法犯罪的事情,大量的校园凌辱案的产生就和这不无关系。孩子分不清是与非,在学校和家中,全由着性子来,有了缺点,父母讲不得,老师说不得,稍受一点委屈,就接受不了,从而影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

优秀的父母应该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发现孩子优势的个性,发展它,培养它,绝不是把纵容任性当成培养个性。我的一个美国朋友David,曾经告诉我他培养孩子的故事。她的女儿Jenifer性格比较内向,对内心不喜欢的人或者陌生人来家做客,不是很爱搭理,比较自我。她认为那是父母的朋友,和自己没有关系。美国家庭喜欢开party。一次聚会,朋友带着孩子一起来,希望Jenifer能和自己的孩子一起玩耍。可Jenifer不喜欢这样,自顾享用自己喜欢的食物,玩具也不让其它孩子碰。David告诉女儿,这样绝不可以,要礼貌对待客人。Jenifer却辩解道,那几个是小小孩,我和他们玩不在一起。David反问她,你小的时候,爸爸是大人,不一样陪着你玩吗。Jenifer说,你陪我玩,是因为 We are family。David在肯定孩子的说法后,告诉Jenifer,所有人尤其是朋友家的孩子都要当成Family。他请Jenifer换位思考,如果你到其它朋友家,他们家的孩子也这样对你,你会什么感受?不尊重别人,未来也不会被他人尊重。如果下次你继续这样,我和你的妈妈都会很生气。从那以后,Jenifer的行为慢慢有所改变。现在在各种不同的场合,Jenifer都会表现的非常尊重别人,特别注重礼貌。David也常常会夸奖孩子的改变。

这个教育案例,在中国也比比皆是。今天之所以讲美国的,就是想告诉父母朋友,不要随意听信一些不实的宣传,不要盲目迷信所谓国外的教育,在教育的问题上,只有学习和借鉴,没有崇洋和媚外。那些单纯地认为西方教育比较个性化,孩子喜欢怎么学习,怎样发展都可以,孩子压力不大,容易成长的观念,不仅对家庭教育无益,甚至会颠覆和丢弃许多原本正确的教育方式,对孩子的发展造成伤害。殊不知,在美国,大部分高中生也在为考取常春藤名校和自己喜欢的学校进行着不懈的努力,他们的勤奋一点也不比中国学生差。那种认为轻松自在就可以获得很好成绩的父母不仅是一厢情愿,很可能要毁掉自己的孩子。

当然,国外的个性化教育中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他们注重孩子的个性发展,但不是盲目的放任,它是在尊重差异的基础上,进行良性正向的引导。譬如,在美国的学校,老师会根据孩子不同的个性与能力安排活动,鼓励孩子自己选择喜欢的游戏和活动。学校会有很多兴趣班供孩子选择,即便上了高中,也还有烹饪、插花、陶艺、缝纫类课程供在这方面有兴趣的孩子学习。再比如,美国孩子的美术教育。在儿童时期,老师不注重儿童画的内容、形式和技巧,而让孩子自由发挥、自由想象。所以美国的孩子经常画的满身、满脸都是颜料。在自家里的墙上、门上、地板上也到处都有他们的杰作。虽然这些“作品”很粗糙,但爸爸妈妈一定不会生气,更不会阻挠和禁止,而是笑嘻嘻地看着孩子表演,让他们尽情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但是,美国的父母也绝对不会允许自己的孩子在公共场所任意地乱涂乱画,因为一些基本的规矩必须遵守。



面对东西文化教育的差异,把东和西字抽掉,都是人类的智慧。孩子的个性,既是教育的结果,又是教育的条件。如何做到发展个性,而不纵容孩子的任性呢。首先父母要尊重孩子,满足孩子合理要求,不能无原则的迁就孩子,同时让孩子明白,任何满足都是有条件的。在教育中,既要针对孩子的不同特点因材施教,也需要适当的规范和平衡,实现孩子健康全面的成长。

教育,要尊重孩子的个性,但绝不是纵容孩子的任性! 查看全部


 前几天,听到国内一位小学班主任老师介绍他们班一位孩子的家庭教育。

这孩子的母亲很“新潮”,特别注重自己孩子的个性发展。孩子在学校表现也很是特别。上课的时候,按自己的喜好听课,感兴趣了就认真一些,不感兴趣了,就放在一边,本来聪明伶俐的孩子,成绩表现却忽上忽下。无论在课堂,还是在课后,和同学们相处,行为都比较自我,不太顾及其它同学的感受。

这位老师在家访时和孩子的母亲进行了交流。谁知道,这位母亲的回答,让老师无言以对。她说,他们家很注重孩子的个性培养,特别民主,也特别尊重孩子的情绪和要求。譬如孩子早晨起来洗脸涮牙,突然不想做了,我们从来不去强迫他,而是等他情绪好了,再去做这样的事情,即使马上上学迟到了,我们也不去管他。她说,现在中国的教育是一刀切,注重共性培养,都把孩子培养成了机器。这样培养的孩子,未来不会有很好的创造力和发展,也无法很好适应社会的不同生活。而国外的教育就比较重视个性发展,所以孩子在未来工作生活中就创造力比较强,而且容易成才。我所做的一切,就是要保护孩子的个性和兴趣,让他有一个快乐的童年,不要成为教育的机器。

听了这个案例,有些感慨。现在国内关于中国教育方式和体制的批评汗牛充栋。面对钱学森之问,大家都把批评的重点放在了所谓泯灭个性的教育文化上,致使一些家长在认识和实践上存在着严重误区。一些家长把个性的独特和与众不同,理解为让孩子凭秉性行事,甚至把任性当成了个性,纵容孩子恣意放纵。还有一些父母对个性认识不清,认为“倔强”、“要强”、“坦率”、“固执”的人很有个性;而“文雅”、“平和”、“斯文”、“柔弱”的人没有个性,导致我们在反思和改进教育问题时候,又走到了教育的反面。

什么是个性,什么样的个性才是真正需要发展并培养的呢?
 
所谓个性,就是一个人在思想、性格、品质、意志、情感、态度等方面不同于其他人的特质。这个特质表现在他的言语方式、行为方式和情感方式等不同的方面。每个人都有个性,每个人的个性也各有不同。正是这些千差万别的个性,组成了我们这个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和各种各样、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的人类群体,推动着历史的前进和时代的变迁。 

对于一个家庭而言,孩子是一个体,还没有形成自己完善的个性,尚未成长为一个社会的人,所以称他们为“未成年人”。伴随着他们的成长,孩子的内部世界在丰富、发展、完善,最后成长为一个独立的社会实践活动的个体,成长为一个完全的、现实的、具体的社会成员,也才具备一个较为完善的个性。事实上,个性有好坏,会影响孩子的生存发展。什么是该保留的,什么是该摒弃的,需要家长做出引导。这个过程中,父母的作用不可小视!
 
从那位老师提供的案例来看,孩子的妈妈,对孩子个性的理解和培养,存在着很大的偏颇。她把任性误解为个性,把孩子不守纪律,不讲道理,认为是孩子有个性。这样的教育不仅会使孩子陷入迷茫,更可能让孩子的成长失去方向感,甚至会做出违法犯罪的事情,大量的校园凌辱案的产生就和这不无关系。孩子分不清是与非,在学校和家中,全由着性子来,有了缺点,父母讲不得,老师说不得,稍受一点委屈,就接受不了,从而影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

优秀的父母应该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发现孩子优势的个性,发展它,培养它,绝不是把纵容任性当成培养个性。我的一个美国朋友David,曾经告诉我他培养孩子的故事。她的女儿Jenifer性格比较内向,对内心不喜欢的人或者陌生人来家做客,不是很爱搭理,比较自我。她认为那是父母的朋友,和自己没有关系。美国家庭喜欢开party。一次聚会,朋友带着孩子一起来,希望Jenifer能和自己的孩子一起玩耍。可Jenifer不喜欢这样,自顾享用自己喜欢的食物,玩具也不让其它孩子碰。David告诉女儿,这样绝不可以,要礼貌对待客人。Jenifer却辩解道,那几个是小小孩,我和他们玩不在一起。David反问她,你小的时候,爸爸是大人,不一样陪着你玩吗。Jenifer说,你陪我玩,是因为 We are family。David在肯定孩子的说法后,告诉Jenifer,所有人尤其是朋友家的孩子都要当成Family。他请Jenifer换位思考,如果你到其它朋友家,他们家的孩子也这样对你,你会什么感受?不尊重别人,未来也不会被他人尊重。如果下次你继续这样,我和你的妈妈都会很生气。从那以后,Jenifer的行为慢慢有所改变。现在在各种不同的场合,Jenifer都会表现的非常尊重别人,特别注重礼貌。David也常常会夸奖孩子的改变。

这个教育案例,在中国也比比皆是。今天之所以讲美国的,就是想告诉父母朋友,不要随意听信一些不实的宣传,不要盲目迷信所谓国外的教育,在教育的问题上,只有学习和借鉴,没有崇洋和媚外。那些单纯地认为西方教育比较个性化,孩子喜欢怎么学习,怎样发展都可以,孩子压力不大,容易成长的观念,不仅对家庭教育无益,甚至会颠覆和丢弃许多原本正确的教育方式,对孩子的发展造成伤害。殊不知,在美国,大部分高中生也在为考取常春藤名校和自己喜欢的学校进行着不懈的努力,他们的勤奋一点也不比中国学生差。那种认为轻松自在就可以获得很好成绩的父母不仅是一厢情愿,很可能要毁掉自己的孩子。

当然,国外的个性化教育中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他们注重孩子的个性发展,但不是盲目的放任,它是在尊重差异的基础上,进行良性正向的引导。譬如,在美国的学校,老师会根据孩子不同的个性与能力安排活动,鼓励孩子自己选择喜欢的游戏和活动。学校会有很多兴趣班供孩子选择,即便上了高中,也还有烹饪、插花、陶艺、缝纫类课程供在这方面有兴趣的孩子学习。再比如,美国孩子的美术教育。在儿童时期,老师不注重儿童画的内容、形式和技巧,而让孩子自由发挥、自由想象。所以美国的孩子经常画的满身、满脸都是颜料。在自家里的墙上、门上、地板上也到处都有他们的杰作。虽然这些“作品”很粗糙,但爸爸妈妈一定不会生气,更不会阻挠和禁止,而是笑嘻嘻地看着孩子表演,让他们尽情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但是,美国的父母也绝对不会允许自己的孩子在公共场所任意地乱涂乱画,因为一些基本的规矩必须遵守。



面对东西文化教育的差异,把东和西字抽掉,都是人类的智慧。孩子的个性,既是教育的结果,又是教育的条件。如何做到发展个性,而不纵容孩子的任性呢。首先父母要尊重孩子,满足孩子合理要求,不能无原则的迁就孩子,同时让孩子明白,任何满足都是有条件的。在教育中,既要针对孩子的不同特点因材施教,也需要适当的规范和平衡,实现孩子健康全面的成长。

教育,要尊重孩子的个性,但绝不是纵容孩子的任性!

什么是好的教育 好学校是成长的地方

ManCode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4366 次浏览 • 2015-07-09 09:25 • 来自相关话题

 什么是好的教育 好学校是成长的地方
 
对孩子来说,在家庭的“圈养”教育下,乡村的孩子并不熟悉乡村,“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成为现实;在社会的“成功学”影响下,乡村的孩子并不认可乡村,“勤奋好学,积极逃离”成为很多孩子学习的动力。

对教师来说,除了所服务的学校暂居乡镇之外,他们中的很多人与村落社会渐行渐远。家住城镇,候鸟迁徙式的日常生活方式使大多数农村教师从骨子里不再亲近乡村,也很难有机会真正理解乡村。

对教育来说,乡村教育更迫切地追求分数,更容易急功近利,更喜欢自以为是地追逐“城市化”。乡村教育,已经越来越远离乡村,远离土地。

作为一所乡村小学,学校一直希望孩子们能够像田野里的庄稼一样自然生长。有幸的是,在当地政府和市农科院的大力扶持下,我们在校内建设了一块两千余平方米的综合实践园地,命名为“望星园综合实践基地”。整个基地划分为“种植实践区”、“养殖体验区”和“科技环保教育”三大主题区域和六大实践主题。

孩子们在自然中学习。

园内,种植了小学课本中出现的许多植物,如梨树、桔树、枇杷树、桑树、松树、小番茄、黄瓜、牛角椒等。学生不再仅是望文生义,而是能够真实地了解、近距离观察,在轻松快乐中将这些知识印于脑海之中。望星园,由此成为学生最生动、最自然的“第二课堂”。

孩子们在动手中感悟

。“你听来的会很快忘掉,你看见的就能记住,你做了的就能学会。”我们根据不同的季节,组织不同年龄的学生走进园地,种植一些瓜果蔬菜,引导学生在劳动的过程中探索植物的生长过程。例如,在“春天的脚步”系列活动中,我们引导学生参与刨地,尝试种植,每天走进园地看一看,记录它们的生长情况。学生们分工合作,亲身观察。他们种植了水稻,丰收时“隆隆”的机器声,让他们异常地兴奋;闻着食堂那米饭的香味,学生自然对“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有了更加切身的体会。

孩子们在实践中升华。

我们不仅仅开展浅层次的种植实践活动,还力争将实践活动科研化。比如,在四年级开展的“色光对蔬菜生长影响的研究”中,孩子们探究了红光对番茄生长的影响,紫光对茄子生长的影响。五年级学生通过对油菜花、小麦的持续观察和小气象站气温的记录,结合数学折线统计图,研究气温对油菜花生长的影响。六年级学生在相关教师和技术人员的指导下,根据《科学》课程上的相关知识体系,在园内开辟了污水处理系统,让望星园的水系循环利用,对生物处理与水净化的这一方面的知识进行了解和应用。

什么是好的教育?什么是好的学校?作为一名乡村小学的新手校长,我不敢妄言。但是,我们会像尝试开垦望星园一样,在广大乡村,在偏远地方,坚持教育常识,坚守自然教育,带孩子们走进最自然、最真实的世界。


 
什么是好的教育
 
1.教育就是生活。
生活贵在有滋有味,枯燥的教育,不是最好的教育,更不是学生想要的理想生活。教育不仅仅要面向未来,为学生将来工作和生活做准备;更重要的是,要面向当下。要教授学生学会快乐、健康、向上的积极生活方式。
 
2.教育同时是一种特殊的生活。
教育不应该是枯燥的“满堂灌”,也不应该是“两耳不闻窗外事”;要从火热的生活中汲取营养,要融入火热的时代潮流之中。
 
3.教育生活应该是幸福的。
幸福使人心情愉悦,使学习生活更加轻松,在寓教于乐中学到知识。
 
4.教育生活应该是幸福而完整的。
时下的教育,往往只重视成绩,只重视考分,而对学生的全面发展,甚至不是那么重视。
 
总结:什么是好的教育 
 
一个好的教育首先应该帮助人全面发展,达到身心的统一,让人成为完整的自己,这才是教育的最高境界。
 
好的教育,应该让孩子全面发展。一个对社会有承担、有责任、有爱心、有道德、有素质的公民,比一个高分低能的“好学生”对社会更有用处,更有示范作用。
 
好的教育,应该为社会进步服务,为社会发展贡献智慧,为社会文明贡献力量。
 
好的教育,人人向往。行动起来吧:每个人都应该为建立好的教育体制献计出力,为培养更多高素质、有文化、合格的公民,做出应有贡献;好让学生走向社会后,有一种担当。 查看全部


 什么是好的教育 好学校是成长的地方
 
对孩子来说,在家庭的“圈养”教育下,乡村的孩子并不熟悉乡村,“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成为现实;在社会的“成功学”影响下,乡村的孩子并不认可乡村,“勤奋好学,积极逃离”成为很多孩子学习的动力。

对教师来说,除了所服务的学校暂居乡镇之外,他们中的很多人与村落社会渐行渐远。家住城镇,候鸟迁徙式的日常生活方式使大多数农村教师从骨子里不再亲近乡村,也很难有机会真正理解乡村。

对教育来说,乡村教育更迫切地追求分数,更容易急功近利,更喜欢自以为是地追逐“城市化”。乡村教育,已经越来越远离乡村,远离土地。

作为一所乡村小学,学校一直希望孩子们能够像田野里的庄稼一样自然生长。有幸的是,在当地政府和市农科院的大力扶持下,我们在校内建设了一块两千余平方米的综合实践园地,命名为“望星园综合实践基地”。整个基地划分为“种植实践区”、“养殖体验区”和“科技环保教育”三大主题区域和六大实践主题。

孩子们在自然中学习。

园内,种植了小学课本中出现的许多植物,如梨树、桔树、枇杷树、桑树、松树、小番茄、黄瓜、牛角椒等。学生不再仅是望文生义,而是能够真实地了解、近距离观察,在轻松快乐中将这些知识印于脑海之中。望星园,由此成为学生最生动、最自然的“第二课堂”。

孩子们在动手中感悟

。“你听来的会很快忘掉,你看见的就能记住,你做了的就能学会。”我们根据不同的季节,组织不同年龄的学生走进园地,种植一些瓜果蔬菜,引导学生在劳动的过程中探索植物的生长过程。例如,在“春天的脚步”系列活动中,我们引导学生参与刨地,尝试种植,每天走进园地看一看,记录它们的生长情况。学生们分工合作,亲身观察。他们种植了水稻,丰收时“隆隆”的机器声,让他们异常地兴奋;闻着食堂那米饭的香味,学生自然对“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有了更加切身的体会。

孩子们在实践中升华。

我们不仅仅开展浅层次的种植实践活动,还力争将实践活动科研化。比如,在四年级开展的“色光对蔬菜生长影响的研究”中,孩子们探究了红光对番茄生长的影响,紫光对茄子生长的影响。五年级学生通过对油菜花、小麦的持续观察和小气象站气温的记录,结合数学折线统计图,研究气温对油菜花生长的影响。六年级学生在相关教师和技术人员的指导下,根据《科学》课程上的相关知识体系,在园内开辟了污水处理系统,让望星园的水系循环利用,对生物处理与水净化的这一方面的知识进行了解和应用。

什么是好的教育?什么是好的学校?作为一名乡村小学的新手校长,我不敢妄言。但是,我们会像尝试开垦望星园一样,在广大乡村,在偏远地方,坚持教育常识,坚守自然教育,带孩子们走进最自然、最真实的世界。


 
什么是好的教育
 
1.教育就是生活。
生活贵在有滋有味,枯燥的教育,不是最好的教育,更不是学生想要的理想生活。教育不仅仅要面向未来,为学生将来工作和生活做准备;更重要的是,要面向当下。要教授学生学会快乐、健康、向上的积极生活方式。
 
2.教育同时是一种特殊的生活。
教育不应该是枯燥的“满堂灌”,也不应该是“两耳不闻窗外事”;要从火热的生活中汲取营养,要融入火热的时代潮流之中。
 
3.教育生活应该是幸福的。
幸福使人心情愉悦,使学习生活更加轻松,在寓教于乐中学到知识。
 
4.教育生活应该是幸福而完整的。
时下的教育,往往只重视成绩,只重视考分,而对学生的全面发展,甚至不是那么重视。
 
总结:什么是好的教育 
 
一个好的教育首先应该帮助人全面发展,达到身心的统一,让人成为完整的自己,这才是教育的最高境界。
 
好的教育,应该让孩子全面发展。一个对社会有承担、有责任、有爱心、有道德、有素质的公民,比一个高分低能的“好学生”对社会更有用处,更有示范作用。
 
好的教育,应该为社会进步服务,为社会发展贡献智慧,为社会文明贡献力量。
 
好的教育,人人向往。行动起来吧:每个人都应该为建立好的教育体制献计出力,为培养更多高素质、有文化、合格的公民,做出应有贡献;好让学生走向社会后,有一种担当。

学习成长道路上过度关爱,其实也是害

ManCode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2486 次浏览 • 2015-07-08 17:30 • 来自相关话题

 
学习成长道路上过度关爱,其实也是害
 听说在日本发生了这样一件千真万确的事:
 

有人为了装修家里,拆开了墙壁;日式住宅的墙壁通常是中间架了木板后,两边批上泥土,其实里面是空的。

他拆墙壁的时候,发现一只壁虎被困在那里一根从外面钉进来口钉子钉住了那只壁虎的尾巴。那人见状,既觉可怜又感好奇,他仔细看看那根钉子,天啊!那根钉子是十年前盖那房子的时候钉的。到底怎么回事?那只壁虎竟然困在墙壁里活了整整十年!黑暗中的墙壁里的十年,真不简单。

不对呀?他继而寻思,尾巴被钉住了,一个步子也跨不出的这只壁虎,到底靠什么撑过了这十年?他于是暂时停止了装修工程。它到底吃什么?他要探究个究竟。过了不久,不知从哪里钻出来一只壁虎,嘴里含着食物……啊!他一时愣住了,这是什么样的情啊?为了被钉住尾巴而不能走动的壁虎,另一只壁虎竟然在十年的岁月里一直不停地衔取食物喂它。


其实当壁虎遇到敌人攻击时,它自己完全可以通过肌肉剧烈收缩,使尾巴断落来逃命的。而且壁虎身体里有一种激素,这种激素能让尾巴再生长出来。如果没有那只壁虎的喂养,这只壁虎是不是完全可以通过“自割”的方式逃脱出来从而避免十年被钉在墙壁上被困在黑暗的夹板里的命运了呢?过度关爱,其实也是害!

看到这个故事,不由得让我想起自己的亲身经历:我曾经教过的一个学生,姑且叫他“小凯”吧。我是从一年级开始教他的,小凯的爸爸长期在外打工,妈妈是文盲,大字都不认识一个,没有工作,是个家庭主妇。小凯有2个姐姐,一个读高中,一个读初中,都在学校寄宿,家里就仅有他跟他妈妈。

刚入学一个月,我就发现他的学习跟不上,单元测试,班级的均分98分的话,他最多拿80分。于是跟每天来接送他的妈妈沟通,考虑到他妈妈是个文盲,我就建议她帮孩子在周六日请个家教或者到外面的补习机构辅导下。她妈妈说小凯的爸爸一个人做工养五张嘴巴已经非常吃力了,如果不是因为小凯上下学路途遥远要接送,她也要去打工,家里再也没有多余的钱来请家教或者让孩子去外面辅导的了。

看到孩子这个学习状况,听到他家这个情况,我就跟孩子的妈妈说,如果我没有其它事情冲突,每天放学让孩子留下来我来辅导。他妈妈听了当然非常开心了。

于是,只要我不用去开会或者不用到校外听课学习,在我的办公室里总会看到小凯瘦小的身影。他的生字词听写不过关,我帮他重听;他的家庭作业不过关,我来辅导;他课文朗读不过关,我来帮他指正读音;他的诗歌默写不过关,我来帮他重默……就这样,从一年级到三年级,整整三年时间,他的学习成绩跟班级的平均水平相差不大了。可是为此,他每天都要比其他同学晚回家,我也总比其他老师晚放学。我以为我的无私付出、无偿关爱小凯会心存感激的。

直到他们三年级的最后一个学期,由于我工作上的调整,学校安排我教别的年级,于是就在他们开散学典礼的那天,我去到班里跟他们道别。当我说出这个消息后,其他孩子都表现出非常不舍或难过,除了小凯。小凯可是一听到这个消息立马跳起来高呼“yech!终于解放咯!”由于他的表现是跟其他孩子截然不同,由于他的呼喊声特别大,更是由于知道小凯内心的真实想法——小凯对于老师的无私付出、无偿关爱感受如同牢狱般后所受的打击特别大,所以至今记忆犹新。

当时好几天我都在想这件事——他是多么想我不教他啊!为什么会这样?我做错了吗?错在哪里?细细想来,这三年来,小凯的语文学习成绩是提高了很多,但是他的付出也真不少:首先,每天他总比其他同学要晚回家,几乎天天被老师留下来,因此有些小朋友甚至还称呼他为“留堂专业户”了。可以想象他的小小心灵要承受多大的压力和遭到多大的伤害。其次,为了补习语文,小凯喜爱的画画也没有时间去学了,因为时间上的冲突,只能把时间留来补习语文。第三,七八岁的小孩子正是爱玩爱跳的时候,别的小朋友放学了,在家长还没有来接送的时候在学校里玩得不亦乐乎,而他呢,却仅能呆在老师的办公室里补课。假如没有老师对他这种方式的“爱”,也许小凯会跟其他同学的学习有一定的距离,但他的童年肯定会开心些。对于成绩,也许他自己会通过自己的努力自己年纪增长学习能力提高了学习成绩上去了,谁知道会没有这个可能呢!但起码不会导致小凯在我所任教他的三年学习生活如在牢狱般。

假如当初我不那么关注他的学习成绩,不是采取每天放学补课这个方式来帮他提高(后来他已经发展到非常依赖我,作业要等到去我办公室才做的地步了),而是通过别的方式,比如教他一些适合他自己的学习方法;比如用一颗宽容的心等待他的成长等待他的进步;比如让他喜欢的同学来帮助他;比如教他妈妈怎样在家里辅导他;比如采取分工的方法,有代表性的、有难度的问题才留堂我来帮他补课,其他交给同学帮他补补,尽量减少留堂的时间……这样他会不会好受些呢?

对于学生关爱的方式、关爱的频率、关爱的点这些都是学问都值得我去深思。

赠人玫瑰,也要看别人喜不喜欢。别人不喜欢你硬塞给人家,那就成为别人手中多余的扎手的东西了。

过度关爱,其实也是害!——这就是我从小凯这个个案上学到的宝贵经验。 查看全部


 
学习成长道路上过度关爱,其实也是害
 听说在日本发生了这样一件千真万确的事:
 


有人为了装修家里,拆开了墙壁;日式住宅的墙壁通常是中间架了木板后,两边批上泥土,其实里面是空的。

他拆墙壁的时候,发现一只壁虎被困在那里一根从外面钉进来口钉子钉住了那只壁虎的尾巴。那人见状,既觉可怜又感好奇,他仔细看看那根钉子,天啊!那根钉子是十年前盖那房子的时候钉的。到底怎么回事?那只壁虎竟然困在墙壁里活了整整十年!黑暗中的墙壁里的十年,真不简单。

不对呀?他继而寻思,尾巴被钉住了,一个步子也跨不出的这只壁虎,到底靠什么撑过了这十年?他于是暂时停止了装修工程。它到底吃什么?他要探究个究竟。过了不久,不知从哪里钻出来一只壁虎,嘴里含着食物……啊!他一时愣住了,这是什么样的情啊?为了被钉住尾巴而不能走动的壁虎,另一只壁虎竟然在十年的岁月里一直不停地衔取食物喂它。



其实当壁虎遇到敌人攻击时,它自己完全可以通过肌肉剧烈收缩,使尾巴断落来逃命的。而且壁虎身体里有一种激素,这种激素能让尾巴再生长出来。如果没有那只壁虎的喂养,这只壁虎是不是完全可以通过“自割”的方式逃脱出来从而避免十年被钉在墙壁上被困在黑暗的夹板里的命运了呢?过度关爱,其实也是害!

看到这个故事,不由得让我想起自己的亲身经历:我曾经教过的一个学生,姑且叫他“小凯”吧。我是从一年级开始教他的,小凯的爸爸长期在外打工,妈妈是文盲,大字都不认识一个,没有工作,是个家庭主妇。小凯有2个姐姐,一个读高中,一个读初中,都在学校寄宿,家里就仅有他跟他妈妈。

刚入学一个月,我就发现他的学习跟不上,单元测试,班级的均分98分的话,他最多拿80分。于是跟每天来接送他的妈妈沟通,考虑到他妈妈是个文盲,我就建议她帮孩子在周六日请个家教或者到外面的补习机构辅导下。她妈妈说小凯的爸爸一个人做工养五张嘴巴已经非常吃力了,如果不是因为小凯上下学路途遥远要接送,她也要去打工,家里再也没有多余的钱来请家教或者让孩子去外面辅导的了。

看到孩子这个学习状况,听到他家这个情况,我就跟孩子的妈妈说,如果我没有其它事情冲突,每天放学让孩子留下来我来辅导。他妈妈听了当然非常开心了。

于是,只要我不用去开会或者不用到校外听课学习,在我的办公室里总会看到小凯瘦小的身影。他的生字词听写不过关,我帮他重听;他的家庭作业不过关,我来辅导;他课文朗读不过关,我来帮他指正读音;他的诗歌默写不过关,我来帮他重默……就这样,从一年级到三年级,整整三年时间,他的学习成绩跟班级的平均水平相差不大了。可是为此,他每天都要比其他同学晚回家,我也总比其他老师晚放学。我以为我的无私付出、无偿关爱小凯会心存感激的。

直到他们三年级的最后一个学期,由于我工作上的调整,学校安排我教别的年级,于是就在他们开散学典礼的那天,我去到班里跟他们道别。当我说出这个消息后,其他孩子都表现出非常不舍或难过,除了小凯。小凯可是一听到这个消息立马跳起来高呼“yech!终于解放咯!”由于他的表现是跟其他孩子截然不同,由于他的呼喊声特别大,更是由于知道小凯内心的真实想法——小凯对于老师的无私付出、无偿关爱感受如同牢狱般后所受的打击特别大,所以至今记忆犹新。

当时好几天我都在想这件事——他是多么想我不教他啊!为什么会这样?我做错了吗?错在哪里?细细想来,这三年来,小凯的语文学习成绩是提高了很多,但是他的付出也真不少:首先,每天他总比其他同学要晚回家,几乎天天被老师留下来,因此有些小朋友甚至还称呼他为“留堂专业户”了。可以想象他的小小心灵要承受多大的压力和遭到多大的伤害。其次,为了补习语文,小凯喜爱的画画也没有时间去学了,因为时间上的冲突,只能把时间留来补习语文。第三,七八岁的小孩子正是爱玩爱跳的时候,别的小朋友放学了,在家长还没有来接送的时候在学校里玩得不亦乐乎,而他呢,却仅能呆在老师的办公室里补课。假如没有老师对他这种方式的“爱”,也许小凯会跟其他同学的学习有一定的距离,但他的童年肯定会开心些。对于成绩,也许他自己会通过自己的努力自己年纪增长学习能力提高了学习成绩上去了,谁知道会没有这个可能呢!但起码不会导致小凯在我所任教他的三年学习生活如在牢狱般。

假如当初我不那么关注他的学习成绩,不是采取每天放学补课这个方式来帮他提高(后来他已经发展到非常依赖我,作业要等到去我办公室才做的地步了),而是通过别的方式,比如教他一些适合他自己的学习方法;比如用一颗宽容的心等待他的成长等待他的进步;比如让他喜欢的同学来帮助他;比如教他妈妈怎样在家里辅导他;比如采取分工的方法,有代表性的、有难度的问题才留堂我来帮他补课,其他交给同学帮他补补,尽量减少留堂的时间……这样他会不会好受些呢?

对于学生关爱的方式、关爱的频率、关爱的点这些都是学问都值得我去深思。

赠人玫瑰,也要看别人喜不喜欢。别人不喜欢你硬塞给人家,那就成为别人手中多余的扎手的东西了。

过度关爱,其实也是害!——这就是我从小凯这个个案上学到的宝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