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大学GPA动辄4.0是个什么情况?吓死国内的宝宝了。。在美国,无论是在常春藤名校还是社区大学,无论是在旗舰公立大校还是精致文理学院,无论是文学伦理研究还是工程院系,GPA4.0似乎已经不再稀奇,评级A似乎也很平常。

在美国,无论是在常春藤名校还是社区大学,无论是在旗舰公立大校还是精致文理学院,无论是文学伦理研究还是工程院系,GPA4.0似乎已经不再稀奇,评级A似乎也很平常。甚至有一句笑话“The waters of Lake Wobegon have flooded U.S. college campuses”经常被用来讽刺美国大学学生成绩的膨胀现象。那么美国大学动辄4.0的GPA膨胀现象到底是个什么情况?


6M4A2314.jpg


首先,美国的GPA膨胀现象确实存在并且一直存在。前杜克大学的教授Stuart Rojstaczer和福尔曼大学的教授Chris Healy收集并分析了美国400多所学校近70年来的学生成绩数据。

20160411092638.jpg


从数据可以看出,从1960-2013年这70年来,美国获得A的学生比例增加3倍,从1940年的15%到2013年的45%,现在有近一半的学生成绩都在A以上。在私立学校,这种现象更明显

20160411092719.jpg

上图反映出,在过去50年,美国大学的总体GPA以每十年0.1-0.2的速度增长。


分学校来看的话,公立的学校明显的在GPA的增长上面较为保守,私立大学平均可以高公立学校0.3分。大家喜欢说的常春藤联盟的大学们,都是GPA膨胀的先锋。


以哈佛为例,哈佛的GPA在2004年的统计中就已经到了平均分3.48,按照每十年增长0.1-0.2的速度,现在估计在3.65左右。2013年哈佛某院长也说哈佛学生的成绩,中位数是A-,而众数是A。这意味着只要超过平均分一点,就可以轻松逼近4.0。


这些数据不仅引出美国大学教育标准是否注水的问题,更令人不禁深思美国大学学生的真实能力。那么,美国大学的成绩真的很水吗?GPA膨胀的背后到底是什么原因?


来看一下美国近50年的成绩膨胀曲线:

20160411092824.jpg

从图中可以看出,美国成绩迅速膨胀主要发生在两个时期,一个是从1960-1970年代,另外一个则是从80年代到今天。


60-70年代开始的巨大GPA膨胀原本是为了给学生更高的分数,以免学生辍学去打越战。也有学者解释说这是由于教育哲学改变而产生的,即有些教授开始利用分数作为激励和吸引学生的手段。


而现阶段的GPA膨胀则是由于高等教育消费化。也就是说,学生支付了高昂的学费后自然希望能有更多的回报—更好的服务、更牛逼的老师以及更高的分数。或者至少能够在就业市场和研究生录取时增加砝码。


实际上,确实也有大学一直以提升成绩基准线的方法试图提高毕业生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而一旦有一所大学开始,周边的学校也会开始,所以各校的GPA水涨船高也就成了随之而来的趋势。


如图,各高校长期的成绩膨胀分布。

20160411092903.jpg

但是高昂的学费、学生对成绩的要求恐怕并不是唯一的内因,高校教授也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获得更好的教学评价来促进自己事业的上升。


平权运动有时候也被拿来当做分数膨胀的理由。教授们往往不愿意伤害成绩不好的少数族裔学生的感情。毕竟,越来越多的学校必须要保持学校的多样性。

GPA膨胀有什么影响?


我们尚不能确定接近满分的成绩是否能代表学生真正的努力程度,但是普遍的高分却明显增加了分辨学生是否真正掌握知识的难度。


同样,这也给研究院和雇主筛选人才增加了难度,当所有的学生成绩都是A甚至A+时,这个成绩也就没有了参考的意义。


除此之外,宽松甚至不一致的评分标准也会影响学生的专业选择。越来越多的学生们可能更倾向于选择一些更容易得高分的理工科、数学等学科,而不易得高分的人文类学科则越来越冷门。


GPA膨胀有可能会消失吗?


普林斯顿大学曾于10年前决定带头抵制GPA膨胀,但是,由于这一决定并没有引起其他学校的共鸣,并且遭到学生的强烈抗议,学校最终还是放弃了这一决定,顺应了形势。我想,如果没有学生和学校集体支持提高评分标准,相信这场无声的竞赛还将继续下去。

手机进校园,手机进课堂,就像一个隐形杀人

给自己一次机会
去创造想要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