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说大学生就业难根源在哪里


 老说大学生就业难根源在哪里
 
又一个毕业季即将到来,每年的这个时候,高校毕业生就业都会成为令数百万家庭焦灼不安的大事,成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民生大事。
 
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一、结构性矛盾,供求错位
调查实证研究证明,“就业难”不是供给大于需求,而是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造成的一种阶段性社会现象:
1、是高校专业设置与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错位。
2、是人才结构失衡,供求矛盾加大。
 
二、知识沉旧,转化率低
被调查的 60%企业反映,应届大学生到岗工作,学什么专业干什么工作,实际知识应用率不足40%,而且多数学生表现出所学过的知识转化不出来,不能变成自己在岗的实际能力。我国大学生一般适应周期在1—1.5年才能独立完成工作,而发达国家的大学生到岗适应期是在2—3个月。
 
三、准备不足,生涯模糊
我们在调查后的比较分析中发现,美国的学生为了能从大学毕业,上了大学才开始认真学习,在读大学时也在研究市场,把知识放在实践中学习感悟(如斯坦福大学),中国学生为了能考上大学拼命学习,上了大学就不再认真学习了,对市场变化、社会变化关心度较低,注意力和精力都应付考试了。多数学生对职业目标相对模糊,没有把兴趣、爱好与自己所学专业很好结合。
 
四、依赖性强,创造力弱
在现实生活中,“独立”在青年人身上只有小事自己做主,大事还得家长拿主意,我国部分大学生表现出“五靠”:考大学靠压(家长监督学习);报自愿靠拍(家长定);上大学靠供(家长投资);找工作靠关系(家长运作);选择职业靠感觉(没有科学的分析,家长凭经验);大学生完全独立完成自己的意愿选专业、定职业,找工作的在被调查的群体中占 40%。
我们的家长在培养子女问题上应做到不管少管,支持发展,大学生的成长是家长一次次放手的过程。
 
五、理念滞后,能力危机
大学生就业理念受社会各种价值取向的影响,指导就业理念也存在四大误区:
1.是“宁愿出国带光环,不在国内做职员”
2.是“宁到外企做职员,不到中小企业做骨干”
3.是“创业不如就业”
4.是“就业难不如再考研”,在校大学生在就业难的压力下,选择了继续读书,虽不情愿,别无选择,在大学里流传“大四不考研,天天都过年”,学习已不成为乐趣,但还选择了再学习之路。
 
社会实践证明,本、硕、博连读不利于人才的成长,发达国家对一些专业限制连读,要求有两年以上工作经验,允许读研。
 
六、选人用人,缺标少准
中小企业选人用人基本上没有导入人力资源管理技术,多数企业是缺什么人找什么人,在企业快速发展阶段,长期处于救火式选人用人方式,没有人力资源发展规划。组织架构设置及岗位的科学设定、岗位需求计划都属空白,多数企业选人用人凭经验靠感觉、不科学。
 
七、市场配置,手段粗放
但从社会供需双方看,每年度 280万大学生的服务,从业人员和专业性公司都很少,造成这种现象主要原因有三:1.是大学扩招速度和大学生总量的增长快于为人才服务的中介机构的增长;
2.是人才服务机构过去一直由政府所属机构独立经营,缺少竞争性,发展较慢;
3.是人力资源服务业传入我国较晚,其技术性、技能性、理论性以及专业化的公司还没有成长起来。
 
在采访中了解到,不少企业更倾向于招收男生,一些职位也需要招收相关专业的学生,这也造成很多应届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之一。


 
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
 
1.鼓励学生在报考专业、选择方向上,可以结合自己的兴趣选择相应冷门一点的专业。
2.学校就业指导老师和其他机构的职业指导老师应该鼓励和督促大学生在大学生活适应之后,结合自己的专业、兴趣等实际情况,给自己指定发展规划以及以后的职业定位。
3.大学生在大学就读期间,应根据自己的发展规划和定位,努力学习,提高自身素质。
4.充分发挥社会的重要社会
 
综上所述,大学生就业困难不仅有客观的经济、社会和国情方面的原因,还有大学生自身的主观原因,而相信通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一定能够让我们更坦然的面对大学生就业困难的严峻现实。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