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孩教育深陷“四大危机”;女生超越男生已成一个全局性、趋势性的问题。高中男生体质测试不及格率远超女生。男性青少年比女性青少年更易于沉溺于网络。男孩危机是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危机,我们的未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拯救男孩的成败。

编辑的话:

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男孩所扮演的角色,具有刚强和坚韧的特点,充满阳刚之气,敢说敢做,富有冒险精神。但现实却让人不禁唏嘘不已:成绩不如女孩,体质不如女孩,辍学率比女孩高……当下的男孩教育陷入学业危机、体质危机、心理危机和社会危机四大危机。当“男子汉”成稀缺,我们拿什么“拯救男孩”?


_DSF8952.jpg


现状
男孩教育深陷“四大危机”



据3月13日的《扬子晚报》报道,南京师大附中新城初中曾经的一次调查显示,初三学生上学期期末考试,男生均分比女生低了近20分。


有一项统计更让人吃惊。从2001年到2008年,重庆16个高考状元有13个是女生。2012年,江苏、广东、福建、云南、辽宁、吉林、天津、新疆、广西的文理科状元,全部被女生夺得。女生超越男生已成一个全局性、趋势性的问题。


学业成绩男孩不如女孩,那体质应该比女孩强吧,不见得。近20年来,全国性儿童青少年体质监测工作表明,中国男孩的体质呈逐年下降的趋势,他们比以前更高了、更重了,但在肺活量、速度和力量,以及视力指标上连连下降。高中男生体质测试不及格率远超女生。


前不久,《教育时报》记者在驻马店某小学采访时,一位老教师不无担忧地说:从教20多年他发现,每次站在学校领奖台上的几乎总是清一色的“娘子军”。


在周口,当地教育局体卫艺站一位同志告诉记者,就近五年的情况看,男学生光临学校心理咨询的远远多于女生。在多动症、学习障碍、智力障碍常见的心理疾病上,男孩的发病率远远高于女孩。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近几年发布的数据表明,男性青少年比女性青少年更易于沉溺于网络。


大量的数据和翔实的事例表明,当下男孩教育中呈现出的四大危机:学业危机、体质危机、心理危机和社会危机。孙云晓先生在他的《拯救男孩》一书中,发出了这样的呼声:男孩危机是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危机,我们的未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拯救男孩的成败。


探因
生活在“女人堆”中的男孩难见阳刚之气



男孩子尽显阴柔之美、难见阳刚之气,与他们的生活学习环境分不开,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流行文化的失误分不开。


1

女老师很难培养出“男子汉”



男教师的极度缺乏、应试教育的愈演愈烈、评价方式的单一也是男孩危机的根源。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下,从幼儿园到小学,甚至到初中,女教师的比例非常高。在不少幼儿园的女教师比例几乎是100%。这种性别差异造成男孩从小所受的教育,可能从思维习惯、处理问题的方法、心胸、理想、关注的话题等,都有所缺失或偏颇。教师性别比例失衡已从多方面影响孩子健全人格的培养,学校、老师、家长也忧心忡忡。


尽管男老师的缺少是一个全球现象,但这种不平衡在我国尤其明显。据《环球时报》报道,2012年一项调查显示,在城市地区,80%的教职岗位被女性占据。


在三门峡灵宝,一位姓杜的小学校长说,他们学校120名教师中,男教师只有十来个,比熊猫还金贵。他每年都盼望能多来几位男教师。“在我们学校,一些淘气的男孩子,学女老师走路、细声细气学女老师说许的并不少见。”他坦言,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一个柔性“女人堆”这样的环境里培育出来的男孩,难见阳刚之气。


“我们班的小明是个英俊的男孩子。但典型的小女孩气息着实令我头疼。”扶沟县新村小学教师郭景丽说,因为小明个头较高,体育老师选他进入班级足球队,他却一口回绝了,无论老师怎样苦心婆心地劝导,死活都不参加。然而女孩子喜欢的游戏和玩具,他却个个都喜欢视为珍宝。这与小明的生活的圈子不无关系,他的朋友圈里大都是女孩子,男孩子寥寥无几。郭景丽坦言,像小明这样的孩子,在他们学校不少。


2父教缺失使得男孩缺乏男子汉气质



母亲给孩子带来安全感,父亲带来价值感。孩子的成长,既需要母性的温柔体贴,也需要父性的威猛健壮。美国着名心理学家杜布森认为:“让一个男孩和一个合适的男人在一起,这个男孩永远不会走上邪路”。父教的“不言而教”的熏陶影响,会无形中会将男性自身的力量、阳刚性格、桀骜不驯等男性性情,传递给男孩子,让他们具有“雄性基因”。父教的重要作用,由此可见一斑。


男孩危机往往与父教缺失密切相关。一项研究证实,即使在正常家庭中,父亲也已经远离了孩子的情感中心,中国高中生将父亲选作第六倾诉对象,排在同性朋友、母亲、异性朋友、兄弟姐妹、网友之后。男孩危机也与母亲不当的教养方式有关。湖北省某县对167名(男性113名、女性54名)11-18岁的违法犯罪青少年及其家庭的调查发现,这些违法犯罪青少年父母的教养方式,溺爱型最多,占44%。溺爱的教养方式窒息了男孩的阳刚、勇敢与坚强,助长了孩子的自我中心、自私、软弱的心理,使许多母亲无意之中成为男孩成长为男子汉道路上的一道阻碍。



3

选秀之风让“超女软男”泛滥



当下流行的选秀文化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某种形式的性别混乱:男孩越来越娘娘腔,男孩越来越缺乏阳刚。在性别形成过程中,模仿是一个重要途径,在缺乏正确榜样的情况下,许多男孩直接把这些所谓“好男儿”作为模仿的榜样,直接复制他们的外部特征,因而性格阳刚不再,阴柔有余。选秀文化盛行,阴盛阳衰,导致性别混乱。


“80后”作家韩寒:“超女”选出来一个“男”的,“好男儿”选出来一个“女”的。”童话大王郑渊洁的话则更为直接:“‘超女’男性化,‘超男’女性化,我们距离无性繁殖不远了。”


一位重点中学的校长发出这样无奈的感叹:“男生说话细生细气,动作扭扭捏捏;女生装扮中性,言行粗犷泼辣……真不知道现在的孩子都怎么了,男生不像男生,女生不像女生的。这样的情况在中学校园里已经不是少数现象。”


专家们警醒家长:对男孩来讲,所谓的中性化,更多的是男孩女性化,其危害甚深甚广。


对策
拯救男孩,父母老师该怎么做




1

放大“父教”在当下教育中的构成和分量



拯救男孩,父母是第一责任人,父亲一定要做好“从男孩到男子汉的引路人”;母亲要做好男孩的“安全岛”和“放飞基地”。 父亲在家庭中也应该担当起教育责任,多去陪陪孩子,在孩子最孤独的时候,也能送上最贴心的安慰,或者带孩子参加一些对抗性、竞争性体育项。这样的影响多了,男孩子的阳刚个性,才能得到淋漓尽致地发展。充分发挥父亲的作用,父亲是男孩教育的第一资源,也是最重要的男子汉启蒙老师。


政府可以通过立法及舆论宣传倡导父教,保障父亲的护理休假权,使父亲有机会从婴儿出生之始就直接参与到育儿过程中来。远离孩子成长的父亲们要以亲密朋友的身份回到孩子的身边,并就如何成为真正的男子汉给儿子做出榜样。同时,母亲以及所有家人要注意维护父亲的形象,促进男孩对自己性别角色的认同,激发他对于成长为男子汉的向往,鼓励其勇于在实践中承担起角色赋予的责任。


2

提高男教师的比例,让学校多一些“爸气”



由于担心缺少男老师会造就一代胆小怕事、以自我为中心、柔弱不堪的男孩,不少教育工作者正在课堂中努力强化传统男性角色和价值观。在郑州,有学校要求男生承诺要像一个“真正的男人”;在上海,校长们正在尝试只有男学生的班级;在杭州,有名为“西点男孩”的夏令营,营训是“我们把男孩变成男人”。


我们再来看看郑州在这方面的尝试。2014年11月,中国男幼儿教师联盟的男教师们首次在郑州举行了学前教育公益交流会,引得全省近千名幼教老师来“补课”。自河南明之阳教育的刘明阳老师表示,让男孩有阳刚之气,不代表女老师就一定要变成“女汉子”,只要她们能给课堂注入更多的挑战、胆子再大些即可。要给男孩以阳刚之气,除了父亲和爷爷在家庭教育中不缺位,更重要的是学校教育要给男孩子以引导。


在无法增加男教师的现实情况下,怎么办?江苏昆山市陆家高级中学的卫娟娟老师认为,学校教育应该“因性施教”,应该“百花齐放”。学校要充分发挥有限的男教师的资源,创造更多机会让男教师展现男性特质,带领男孩子体验男性世界的魅力,逐渐获得性别认同,获得发展能量。


媒体人赵先生认为,学校的教师构成多一些“爸气”,教育行政部门要通过编制的调整,多增加“男阿姨”“男教师”的总量,满足男孩子们的发展需求。



3

多一些多元化、个性化教育评价



现在很多中小学,为了提升所谓的管理效果,班主任和学校评价,多将整齐划一、规规矩矩,当做了最高标准,将“听话”放到了第一位。男孩子好动、好奇的优点,在评价制度面前,成了致命的弱点,这些孩子不得不收敛起自我个性,学会驯服和听话。久而久之,错过了天性的舒展、最佳的人格发展阶段,也就容易养成“男孩儿发展女性化”的不良态势。


要让多元化、个性化教育评价落到实处,建立针对男孩子的管理方式,允许他们“闹一闹”,允许他们张扬个性和活力,多一些转化和爆发的机会,多一些耐心期待。正如华东师大教育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张华所言,“男孩教育和女孩教育首先是两种有差异的儿童文化”。


既然有差异,我们就不能简单以女孩为标准多一些“因性施教”意识,来衡量男孩,或者反过来以男孩为标准来衡量女孩。接纳、正视这种差别意识,用新观念推动新行为,男孩退化的现象才有望得到纠正。


“不应只盯着男孩子的缺点,更看他的优点;多与他沟通,与学生、任课老师携手尝试鼓励他。”湖北省襄阳市第四十三中学的赵丹老师说,教师要时刻牢记“花园里不只有花,还有树。”


男孩危机,已经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江苏省昆山市葛江中学的于洁老师认为,男孩,究竟需要怎样的老师,怎样的课堂,怎样的教育方式?一线教师可以先行探索与尝试。让有志气、有胆识、有魄力、有担当的男子汉会越来越多的出现在我们的身边。

老师,千万不要放弃最后一名学生

给自己一次机会
去创造想要的生活